
与美国的新角色直接相关的就是我要举出的第二个例子,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半岛的南北分割与朝鲜战争的爆发。关于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研究汗牛充栋,但南北分割的形成比哪一方面率先动武甚至更为根本:没有欧洲战后瓜分势力范围和大国避免直接对抗的事实,就无法解释朝鲜半岛南北分割的格局;分裂和内战的格局是殖民主义历史和大国主导的战后秩序所决定的。在冷战时代,南北双方是东西两大阵营相互斗争的前沿之一,民族独立倾向、意识形态对立与全球和区域霸权秩序相互纠缠。从更为宽广的范围来观察,美苏对抗和朝鲜半岛的分裂都可以在更早时期的地缘政治关系中找到历史脉络。就冷战结构的形成而言,美英是主导,苏联是相对被动应对的,鉴于二战的经验,斯大林建立缓冲区的建议有其历史原因。朝鲜战争是继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抗日战争及太平洋战争之后的又一场与朝鲜半岛直接相关的战争。就宏观条件而言,上述所有战争都包含了围绕朝鲜半岛的争夺。在这些争夺中,朝鲜半岛的抵抗运动与中国的抗日战争一道,成为东北亚反殖民、反帝国主义的有生力量,因此,抗日战争与抗美援朝战争不同于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甚至也不同于太平洋战争,其中包含着弱小民族寻求解放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在当今格局中,南北双方可以穿越历史的迷雾,发现在对抗中隐含着的共识: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前,南北双方均不承认南北分割的格局,都试图探求民族统一的契机。但李承晚在美国主导之下率先举行单方面的选举和建国,并实行独裁和镇压,已难以担当民族统一的主导力量。韩国社会运动包含着对分割朝鲜半岛的霸权力量的抵抗,而北方对于民族统一的坚定信念与韩国社会运动的这一底色难道不存在重叠部分吗?南北双方不是冷战分裂格局的主导者,但在寻求民族统一方面却是抵抗霸权秩序的能动力量。无论是从社会运动中汲取能量的文在寅,还是寻求自主改革的金正恩,他们跨越种种险阻、寻求民族和解的握手也内在于这一抵抗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