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此,李锡纯、汤涤、江导岷、刘树森、沈恩孚、庄清华、徐国安、刘垣、冯诵青和许超认为不妥,决定于5月15日在上海南阳路154号太平寺举行追悼仪式。5月3日起,他们连续三天在《申报》第二版刊登《追悼赵公竹君启事》:“武进赵公竹君齿德俱崇,颐养海渎,不幸于四月十四日归赴道山。令嗣叔雍先生恪遵遗命,恳辞赙吊,同人则以公邦国重望,天不慭遗,苟无桂椒之荐,曷申焄蒿之思,爰订期在太平寺举行追悼,凡与公生平有雅故者亦请于是日枉临行礼,共致哀敬。此启。”不过,公祭当天出席人数多少,有哪些人,具体情形如何,不见记载,无从得知,只有发起者之一的沈恩孚留下一篇公祭文和一首挽诗。挽诗云:“共和建国佐群贤,功在清廷逊位前。岂料沧桑经老眼,海滨未睹再兴年。”(沈恩孚著、薛冰整理:《沈信卿先生文集》,凤凰出版社2015年版,第141页)可见,即便开了追悼会,赵凤昌仍没有享受到哀荣,应该说这与其民国元勋、共和功臣的地位很不相称。何以至此呢?